《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dd4d4aece53e3dbaf818d5ae04dcb09
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甲午战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
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
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潼关(tóng guān)
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
自古以来
簇(cù)
丛聚
河流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
约束
不解平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第三单元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第三单元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8db90044ece2da86b078c2858d0db20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7414f3ce26972a6abd1daa2db1d28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