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法学法律行为知识点思维导图

法律行为知识点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浏览量:322022-10-28 14:22:0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法律行为知识点思维导图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知识点相关内容的整理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法律行为知识点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法律行为知识点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56f7e412cd2992e0d4426cc3d401cad

思维导图大纲

法律行为知识点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1.含义

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欲望、意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

法律行为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2.法律行为的意义

法律行为有其法律形式和社会活动内容。一方面,法律行为的法律形式存在于实证法当中,它是法律所设立的行为模式,由法律规范的规定所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法律行为的社会活动内容存在于社会活动领域,是人们具体和现实的法律活动,它是法律的运作,是规范的现实化,是活的法律。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法律性

法律性是法律行为区别于一般社会行为的根本特征。

第一,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任何行为的法律性质即其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一个行为也只能够在法律规范所决定的范围以内,才得以成为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包括国家希望发生的行为(合法行为),也包括国家不希望发生的行为(违法行为)。

第二,行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行为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在法律实践中,法律后果可能是法律行为主体有意识追求的目标,也可能是与法律行为主体意志追求的目标没有关系的后果,甚至还可能是法律行为主体刻意逃避的后果。

肯定性法律后果是指法律承认某种行为合法、有效并加以保护,甚至给予奖励。否定性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认定某种行为违法、无效并加以制裁,甚至给与制裁。

2.社会性

第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的行为是社会的产物,即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从社会习得的,而不仅是自然的禀赋。自然只赋予人物理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行为能力——与生俱有、不学即会的行为能力。社会则赋予人社会学意义上的行为。正是在社会学意义上,人的行为区别于动物的条件反射。

第二,人的行为是社会互动行为,即引起他人行为的行为。不管行为者主观意图如 何,一个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违反义务的行为,必然伴随着他人的相应的行为,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而相互配合、彼此协助,或者是为了某种有限的同一目标而竞 争、冲突、斗争。正因为法律行为的社会互动性,使其成为引发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一般不具有法律意义。

第三,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生理、心理机制的作用,而且受到社会规范的调控,从而使其保持一定的社会倾向性。

3.意志性

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自然受到人的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的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在法律行为的结构中,只存在意志和意识能力强弱的差别,即有时候人们完全按照自我意志来实施法律行为,有时候则可能并不完全出于自由意志实施某种行为,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意志的有无问题。

在法律上,纯粹无意识(无意志)的行为(如完全的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不能看作是法律行为。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的分类

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根据主体意思的表现形式:单方行为、多方行为

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自主行为、代理行为

2.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公法行为、私法行为根据行为发生效力的条件:有效性为、无效行为

3.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积极行为、消极行为根据行为的主从关系:主行为、从行为

4.根据行为构成要件的分类

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表意行为、事实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需要待定形式或实质要件: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根据行为之有效程度: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

法律行为的构成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即法律规定的或通过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 

法律行为是主体与客体、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结构上表现为行为的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

(一)法律行为主体 

法律行为主体是法律行为的实施者,任何法律行为都是由法律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能否成为法律行为主体或成为哪一类法律行为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这是法律行为主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理解这一属性应注意:

第一,法律行为主体是人(包括人的组织)。因为法律要规范的是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由人的行为构成,因此只有人能够成为法律行为主体。

第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对法律行为主体的确定,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文化条件制约的。

第三,法律对法律行为主体的确定体现着立法者的主观选择和对法律调整技术的运用。

第四,法律行为主体与法律关系主体有一定的区别。法律关系主体的基础是权利能力,法律行为主体的基础是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

(二)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1.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或动因。

动机是由行为者的需要所激发的,所谓需要,是指行为者由于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而失去平衡,产生不适或紧张状态,从而要求自动追求新的平衡,消除不适或紧张状态的倾向。

人的动机的形成,除受需要所激励外,还受情境和人格的制约和决定。在刑法中,动机是定罪量刑参考的情节之一。

 2.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结果的主观意图。 在法律行为的结构中,目的构成行为的灵魂,并给予行为以规定性。目的还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路线。由于目的对行为的这种定性和导向作用,研判行为的目的性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刑法中,正是根据行为有无犯罪目的而区分为罪与非罪、故意与过失、此罪与他罪。

  3.认知能力与控制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知能力。

行为目的的形成不是基于自发的冲动,而是依赖于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以认知为基础的行为不具有目的性,也没有主观上的法律意义,并影响其客观的法律效力。

在民法中,“重大误解”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在刑法中,认知错误是定罪量刑的参考因素,但是依据“不知法者不免其罪”的原则,无论是事实错误还是法律错误,均不能构成免责的前提。

(三)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就是法律行为的客观表现。在法律行为结构中,外在方面具有决定意义。

首先,人的内心状态只有外化为行为并对身外世界(自然界或社会关系)产生某种影响,才能成为行为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和价值性,才可能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和依据。

其次,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感觉只有通过一个标准才能判断,即通过个人的行动。  再次,行为有无法律意义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法律行为,需由其外在方面来决定。

  1.行为方式 

行动

行动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

行为是法律行为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法律行为主体作用于对象(包括其他主 体、动物、物体、权利、关系、利益、秩序、整个社会)的中介及方式。没有任何外在行动的法律行为是不存在的。

行为大体上分为两类:身体行为、语言行为;物理力量直接作用的、意志表达的。

手段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包括:行动的计划、法案和措施;行动的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

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

过程

是指一个完整性态的行为从未发生到结束时的步骤及时间顺序。

  2.行为结果 

法律行为必须要有结果,因此结果是法律行为事实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结果的行为,一般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法律通常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区分行为的法律性质和行为人对行为负责的界限和范围。在此,行为结果是行为过程和全部要素的综合体现。

判断法律行为结果,主要有两个标准:

①行为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或者是表现为对他人、社会有益,或者是表现为对他人、社会有害,即造成一定的损害。 

②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评价,即由法律根据结果确定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 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是行政行为还是民事行为?如此等等。

不过,这里应当区别的问题是: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法律后果,行为结果只是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依据之一,但并不是法律后果本身。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流程图表示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流程图表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流程图表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948c35cf208112e2ca32158796e1b7e

学习重点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学习重点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学习重点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11bc92d50f45537d20af2e2c62e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