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法学读书笔记《刑法学》刑罚概述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刑法学》刑罚概述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32022-11-12 18:36:57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刑法学》刑罚概述思维导图

《刑法学》刑罚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刑法学》刑罚概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刑法学》刑罚概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4c3093b7f4c77ded72ab60931a72b8f

思维导图大纲

刑罚概述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刑罚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二、特征

1. 内容上是对受刑者一定权益的限制和剥夺。

2. 对象上只能是犯罪人。

3. 适用主体只能是国家审判机关。

4. 其种类及适用标准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依据。

5. 其适用必须依照刑事诉讼程序。

6. 其执行机关包括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三、与犯罪的关系

1. 联系

(1)起源相同。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互相依存。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绝大多数犯罪的结局;无犯罪就无刑罚,无刑罚则使刑法规定的犯罪从整体上失去制约。

(3)命运相同。刑罚不仅伴随着犯罪的产生而产生,而且最终将伴随着犯罪的消灭而消灭。

2. 区别

(1)从国家方面看

a. 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抗现行统治关系的斗争,是对统治秩序的严重威胁和破坏。

b. 刑罚是社会对付违反它的生存条件的行为的一种自卫手段。

(2)从犯罪人方面看

a. 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其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

b. 刑罚的存在往往使这些欲望难以实现。

四、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1. 适用依据不同

(1)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法律依据是刑法。

(2)对民事违法者适用民事处罚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对行政违法者适用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实体法。

2. 适用机关不同

(1)刑法只能由法院的刑事审判部门适用。

(2)民事处罚只能由法院的民事审判部门适用,行政处罚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适用。

3. 适用对象不同

(1)刑罚的适用对象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适用对象是实施一般违法行为的人。

4. 严厉程度不同

(1)刑罚涉及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等重大权益,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2)其他法律制裁方法排除对生命的剥夺,一般也不涉及剥夺自由。

5. 法律后果不同

(1)受过刑罚处罚的人,在法律和事实上被视为有前科的人。

(2)仅受过刑罚以外的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处罚的人,在法律评价和法律后果上,不会产生像刑罚一样的不利影响。

刑罚的功能

指国家制定、适用与执行刑罚对人们可能产生的有利作用。

一、剥夺功能

即限制再犯功能,指通过适用刑罚来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某种权益,使其丧失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条件的作用。

二、威慑功能

1. 个别威慑功能

指刑罚对犯罪人所产生的威吓遏制作用。

(1)行刑前的威吓:指犯罪人在受到刑罚惩罚前,基于对刑罚的畏惧而放弃犯罪或争取宽大处理。

(2)行刑后的威吓:指犯罪人在受到刑罚惩罚后,亲身体验到受刑的痛苦,从而畏罪悔罪,不敢再犯罪。

2. 一般威慑功能

指刑罚对潜在犯罪人所具有的震慑作用。

(1)立法威慑: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将罪刑关系确定下来,通过刑法具体列举各种犯罪所应当受到的刑罚处罚,使得潜在犯罪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下放弃犯罪意念。

(2)司法威慑:指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具体适用和执行刑罚,使意图实施犯罪的人因目击他人的受刑之苦而得到警戒和感悟。

三、改造功能

包括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指刑罚所具有的改变犯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四、教育功能

指通过制定、适用、执行刑罚,对犯罪人乃至其他社会成员的思想所产生的触动教育作用。

五、安抚、补偿功能

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和执行刑罚,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所产生的安慰、慰藉和补偿作用。

刑罚的正当化根据

一、报应刑论

报应刑论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正义观念为其基础,认为刑罚是针对恶行的恶报,恶报必须与恶行相均衡。“因为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报应刑论的经典表述。其特征在于:

1. 从报应根据来说,报应是指法律报应。对犯罪人科处作为报应的刑罚根据的是刑法,因此犯罪的本质是侵害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2. 从报应对象来说,报应是指责任报应,报应刑就是责任刑。责任报应以人是理性的、具有相对意志自由为前提,因此行为人的责任限定了刑罚的有无与程度。

二、目的刑论

目的刑论认为,刑罚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为了实现一定目的即预防犯罪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因此,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于刑罚目的的正当性与有效性。“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目的刑论的经典表述。其特征在于:

1. 目的刑论中的一般预防论与特殊预防论,主张通过惩罚或威慑犯罪人使其不再犯罪。

2. 目的刑论中的教育刑论与改善刑论,主张通过教育或改善犯罪人使其不再犯罪。

三、并合主义

并合主义以相对报应刑论为内容,认为应当在报应刑的范围内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因为有犯罪并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并合主义刑罚理念的经典表述。

刑罚的目的

一、概念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

二、学说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主张:

1. 广义目的说与狭义目的说

(1)广义目的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包括国家刑事立法、刑事审判和刑事执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2)狭义的目的说认为刑罚的目的仅指刑事审判机关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2. 单一目的说与多种目的说

(1)单一目的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在内容上是单一、排他的。

(2)多种目的说认为刑罚目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3. 根本目的说与直接目的说

该种主张认为,可以将刑罚的目的区分为根本目的与直接目的。其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保卫社会安全,在这一根本目的的统帅下,还有多种直接目的。

4. 通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就是预防犯罪,并将其划分为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该观点是以目的刑论为理论依据的。

三、特殊预防

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其重新犯罪。

1. 作用

(1)限制再犯。通过适用刑罚来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某种权益,使之永远或者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再次犯罪。

(2)威慑。使犯罪人承受一定的痛苦,从而不敢再次犯罪,重受痛苦处遇。

(3)再社会化。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使犯罪人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树立和强化对法的信仰和忠诚,从而不愿再次犯罪。

2. 方式

特殊预防的方式侧重于刑罚的物理性强制和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强制:

(1)对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适用死刑。

(2)对绝大多数犯罪人适用不同期限的自由刑,同时在服刑期间对其进行教育改造。

(3)对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的犯罪人适用财产刑。

(4)对某些犯罪人独立或附加适用资格刑。

四、一般预防

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警戒潜在的犯罪人,防止其走上犯罪道路。

1. 方式

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

(1)威慑社会上的危险分子和不稳定分子,抑制其犯罪意念。

(2)表明国家不容忍犯罪的态度和决心,安抚被害人及其亲属,以防止报复性犯罪活动的发生。

(3)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鼓励其积极地同犯罪作斗争。

2. 实现

(1)适当性:刑罚的轻重应与罪行的轻重及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

(2)公开性:国家应将刑罚公之于众,使全体社会成员均能知晓。

(3)及时性:犯罪案件发生后,司法机关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犯罪人交付审判、执行刑罚。

五、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1. 联系

(1)二者都属于目的刑论的预防论,因此它们的目的都是预防犯罪。

(2)二者的方式和实现途径基本相同,都有赖于刑罚各种功能的充分发挥。

2. 区别

其区别由预防对象的差异性所决定:

(1)特殊预防的对象是犯罪人,要求根据对犯罪人改造的难易程度来判处和执行刑罚;一般预防的对象主要是不稳定分子,要求根据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判处和执行刑罚。

(2)对一个犯罪人来说,从特殊预防角度看,应判处轻刑或从宽执行刑罚;但从一般预防角度来看,就有可能需要相对从重判刑或从严执行刑罚。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心灵拆书笔记-《生死场》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心灵拆书笔记-《生死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心灵拆书笔记-《生死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b2bc0462d7e8151cab83c9cc1f1d463

文创产品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文创产品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文创产品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9a594f980a4df4a26055d02b91a9f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