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语言/文学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52022-11-09 17:57:20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思维导图

《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b44e14b58d662424c73265138df8e77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构主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13.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后结构主义】

20世纪 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特、福柯、拉康、德里达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 揭示语言的规律。后结构主义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推导,对符号、知识全体性等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质疑,从而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是许多反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话语资源之一。中心议题是消解中心,认为中心意识是虚拟的存在,关系的产物,无限结构之中的一项。

后结构主义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理论系统,如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怪异理论,后马克思主义等,震撼和改变了西方学术面貌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 60年代末盛行于 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评价:

⑴重要贡献:

⒈试图推翻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无疑是对企图为世界寻找某个终极根源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的反叛和致命的打击。体现出一种极其鲜明的反传统色彩和大胆变革、锐意创新的强烈愿望,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

⒉发现了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这是辩证而深刻的,对于说明一切优秀作品的无限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⒊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⒋解构主义文论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的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种普遍心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思潮异曲同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⑵根本缺陷:

⒈过分强调语言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从而实际上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由此对语言文本的一切阅读实际上也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

⒉从怀疑、破坏、反抗一切权威、中心、传统的怀疑主义出发,彻底否定颠倒消解一切现有的秩序、界限、传统和框框,终于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最终也难逃被怀疑、被颠覆和被消解的命运。

13.2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13.3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理论。

【耶鲁学派】

耶鲁学派是法国解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传播,也是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和研究中的成功应用,在批评理论与实践上的丰硕成果在欧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将解构主义美学推向了鼎盛。

耶鲁大学在 50年代曾经是新批评派的最重要中心,但 60年代阐释学派和读者反应批评对新批评的封闭式细读批评方法发起攻击和挑战,新批评逐渐衰落,直至 60 年代德里达到耶鲁大学传播解构主义终于使得解构主义取代了新批评,其中耶鲁大学的保尔·德·曼、哈罗德·布鲁姆、希利斯·米勒和杰弗里·哈特曼四位学者在接受传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称为耶鲁学派。

13.4文学解构主义。

13.5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13.1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3.2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作者之死】罗兰巴特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是他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标志。他认为作者不过是书写的一个例子,作者一旦被移走,文本就会出现多种书写形式,文本的意义就是滑动的、不确定的,读者把构成书写文本的所有踪迹结合在一起。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可以看成解构主义反主体性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化。他没有那么绝对,他在宣称作者主体死亡的时候给读者主体留下了一定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读者的作用,虽然他所说的读者只是抽象性、无历史性和无个性的读者,与人文主义的现象学和接受美学所说的读者不一样。

13.3德里达论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一定意义上是柏拉图以来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代名词,它的核心就是相信有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源、本质、绝对真理,可以作为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而语言仅仅是表达了这一终极之“道” 的工具或者通道。德里达认为,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一种以语言压制文字的传统,言语被赋予优先的位置,文字成为言语的表征,是言语的派生物。这实际上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索绪尔语言学也是建立在这种“语音中心主义”之上,认为文字是语言这种声音符号的代表。德里达认为任一符号都没有独立生存的可能,都必须依赖几乎所有其他的符号才有意义、位置,能指成为在能指网络中穿行的能指,固定的所指成为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言语的完全在场成了幻想,这方面它并不优于文字, 相反,由于言语和文字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揭示言语的结构必须从文字中入手。至此,语音中心主义被彻底颠覆、解构了。

13.4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汉字的向慕。

13.5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

【异延】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理论的重要基石。德里达抓住了语言和词汇对文本意义在表达上的根本缺陷,指出语言和文本的独立导致了传统相信非语言实体真实性的瓦解,每一个词语都是它自身,又在阅读它时产生变异。由于我们在阅读时通常都必须选取一个词的一种确定意义而忽视其他的意义,这种选择就导致了下一次这个词的另外意义的开启。“异延”其实就是横亘于能指与所指、作者与文本、文本与读者、主体与在场之间的障碍。它是一种原型差异,是差异的本源、差异的生产、差异的游戏,乃至是差异的差异语,它无声地深入每一种实在、每一个概念中,通过颠覆每一种实在和概念的既定结构来显现自身的存在。表达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最典型的思想。

13.6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

13.7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影响的焦虑】

解构主义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诗歌理论。出自《影响的焦虑》一书,本书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诗人对诗人的影响。作者认为经典树立建立起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诗的历史形成乃是一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理论、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和保罗·德·曼的文本误读说, 作者阐发了传统影响的焦虑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的误读”理论。此书的出版,震动了英美批评界, 对于布鲁姆在书中阐述的观点,文论界也是褒贬不一,但是不管怎样,这本书确实已经成为解构主义批评和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经典,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13.8哈特曼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3.9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

13.10福科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四.考核要求

13.1识记:

德里达的主要论著《论文字学》、《白色的神话》;

德·曼的主要论著《盲视与洞见》、《阅读的寓言》;

布鲁姆的主要论著《影响的焦虑》、《误读图示》;

哈特曼的主要论著《荒野中的批评》、《横渡: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福科的主要论著《疯狂史》、《知识考古学》、《性史》、《权力/知识》。

13.2领会: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文本理论:

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

文本阅读理论:

(1)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

(2)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

(3)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13.3领会:德里达论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文字学:意为关于“字符”的“科学”。德里达认为传统语言学刻意用口说的话即言语来压制书写的话即文字,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肃清言语加诸文字之上的阴影,是解构主义的当务之急。

“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称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以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抑书写文字的传统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它的另一个名称就是“语言中心主义”。设定意义在文字之先的书的概念,只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御用工具,要建立文字的科学,势必要扫清这一障碍。

13.4应用: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汉字的向慕:

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二元对立是西方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模式,而且两个对立项并非是平等的,德里达认为要颠覆传统哲学,就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哲学作品中并不仅仅存在作为文学性象征的隐喻,用来帮助说明某些概念,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植根于隐喻的科学,假如把其中的文学性清除出去,哲学本身势将一无所剩。对汉字的向慕:汉语是一种非表音文字,虽然很早就有了表音的因素,但在结构上表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汉字代表一种发展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明。德里达意识到汉字背后是中国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的哲学传统,这与古希腊以降以形而上学为本真价值的西方传统确有不同。

13.5识记: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

13.6领会: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

(1)提出一种解构主义文本观,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一个真理与谬误无法摆脱地纠缠在一起的无止境过程;

(2)强调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性;

(3)接受尼采视修辞性为语言的最真实性质的观点,认为文学文本比哲学文本修辞性更为突出,其意义更难确切把握,因此,文学阅读中完全可能存在着两种以上无法调和、甚至相互消解的阅读。

13.7应用: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1)吸收了德里达“异化”概念和德·曼的解构思路,提出“阅读总是误读”的观点;

(2)把这一观点应用于文学史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影响即误读”的理论,认为从文艺复兴起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就是一部焦虑和自我适合的歪曲模仿的历史;

(3)从解构主义的“互文性”观点来论证“影响即误读”的理论。

13.8领会:哈特曼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深入阐述了语言意义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

(2)从语言的不确定性出发,揭示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3)提出把文学批评和文学文本同样看待的观点,消解了批评与文学的界限。

13.9应用: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

话语理论:

(1)视历史为话语的构造,故而可笼统称之为“话语理论”,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

(2)提出“认识价”概念,认为认识价不是思想构成深部的基本范畴,而是某种整体关系,故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和它的基本构成原则。

(3)提出“档案”概念,认为它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和转化的总系统。

(4)知识的“考古”不在“作者”和“书”的一统话语,而是进行话语规则的组构、排斥和转化,是对一系列学科中构成一种文化档案的断续性的考察。

权力理论:

(1)以知识和权力为一对共生体,这个共生体的表象是知识,实质是权力。权力是弥漫生成于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替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波及人类存在的所有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权力促生抵制力量,后者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弥散无边的游戏之中。

(2)对权力的抵制点不失为差异的一种特定形式。有权力必有抵制存在,因此,无所不在的权力既是压抑的力量,又是建设的力量。即文学而言,这一观点意味着每一个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的游戏。

13.10应用:福科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1)作者的功能是法律和惯例体系的产物,此一体系限制、决定并明确表达了话语的范围。

(2)作者的功能在整个话语中并不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每个时期是在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寻找作者。

(3)作者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单纯在话语中探究作为个人的作者来源,实际上它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建构出“作者”这一特定的理性存在,如批评家寻找作者的深层动机、独创性等等的努力。

(4)作者的功能并不是把话语视为被动的静止的材料,以便从中建构一个真实个体的形象。作者的功能产生并存在于作者与叙事者之间的裂缝中,是在两者的距离之间运作。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管理导论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管理导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管理导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a6bb3c68a64fb924161c140ac75a02f

西方的圣经翻译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西方的圣经翻译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西方的圣经翻译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104fe3824be64e52b77d4076c31fc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