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德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法学》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德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法学》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德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7f04368f905f63c964c50787a25bd92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德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的特殊调节方式。
作为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道德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具体来说,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道徳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而使之逐步完善和谐。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比如,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
道德的作用
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道德作为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自觉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可以塑造真诚待人的良好形象;
助人为乐是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和关爱他人,并从中收获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3、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体现的是从业者热爱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是从业者对工作勤奋努力、恪尽职守的行为表现;
诚实守信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在行业中扎根立足的基础;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做到公平、公正,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出于公心,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来处事待人;
热情服务要求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应该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形式为群众服务,形成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又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秩序与和谐状态;
奉献社会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4、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陸、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其一,尊老爱幼。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子女要孝敬、赡养父母及长辈,父母要抚育、爱护子女,这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要保护老人、儿童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虐待、遗弃老人和儿童的行为。
其二,男女平等。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现为夫妻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又表现为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坚持男女平等,特别要尊重和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反对歧视和迫害妇女的行为。
其三,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互助互让。
其四,勤俭持家。勤俭是家庭兴旺的保证,也是社会富足的保证。勤俭持家既要勤劳致富,也要量入为出。大学生要尊重父母劳动所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俭,尽量减轻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负担,这就是对父母和家庭最实际的贡献。
其五,邻里互助。邻里互助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做到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团结友爱。
1、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哪些?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我们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辦,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
“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2000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盂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在人际相处上,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早在《尚书》中就有“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以后,思想家们为了更好地调整不断变化着的人际关系,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如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宋代的思想家们又提出了“忠、孝、节、义”四大德目等,不断强化在人伦关系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人伦价值的重要意义。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进而造成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从先秦儒家所强调的孔颜之乐、“大丈夫”人格,到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认为,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转换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通过切磋践履不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儒家经典《礼记》中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更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徳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等,这些传统美德蕴藏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更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营养。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撑,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个思想空虚、精神萎靡的人,难免要被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牵着鼻子引上邪路。如果没有精神、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持,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当前,我们既要正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弘扬中国革命道德,有利于树立和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道德是先进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对于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底蕴,增强价值观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革命者唯有牢固树立并自觉坚持革命道德观,才能在革命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经受住严峻考验;才能在身处顺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身处逆境时仍然坚忍不拔,保持应有的革命节操;才能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大价值而为之不解努力、奋斗终身。在今天,发扬光大革命道德,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能够帮助人们在深刻把握历史、认识社会、审视人生的基础上,以昂扬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看到,我国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仍然存在着诸如金钱至上、诚信缺失、奢侈浪费、贪污腐败这样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腐蚀了人们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解决道徳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革命道德的精神力量,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净化社会人际关系,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树立浩然正气,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实践,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
4、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的特殊调节方式。
作为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道德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具体来说,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道徳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而使之逐步完善和谐。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比如,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
道德的作用
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道德作为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这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道德的先进性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当家作主,而且在道德上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例,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仅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立的革命道德相延续,同时也是对人类优秀道德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
(二)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在今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
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
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帮困、扶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
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大学生践行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多做好事、多作贡献。
三、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道徳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在我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
(一)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中,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存在,集体和个人是不能分割的。一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把每个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集体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也就不会有集体的创造力。集体与个人,即“统”与“分”,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使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力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大损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是不能分割的。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社会的兴衰与个人利益得失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要力求做到共同发展、相互增益、相得益彰。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的是可以缓和、化解的,有的则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作出牺牲。
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作出牺牲并不是随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作出牺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所以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归根到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但与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正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国家、社会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对个人的压制、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事实上,正是集体主义为培养个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并不等于任何个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利益需求都应该无条件得到满足。集体主义所重视和保障的是个人的正当利益,对于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集体主义不但不保护,而且强烈反对和禁止。
(二)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集体主义可分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即时时处处为集体利益着想,并甘愿为集体牺牲一切。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即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以正当合法的手段保障个人利益。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5、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烟观
大学生在恋爱中要避免以下误区。
第一,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第二,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第三,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第四,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第五,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还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应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应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爱情价值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标准。
二是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恋爱中的双方不应把自己禁铜在两个人的世界中。如果脱离集体,疏远同学,就会妨碍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爱的情感丰富博大,不仅有恋人之爱,还有对父母之爱、对兄弟姐妹之爱、对社会和国家之爱。如果只专注于对恋人的爱而忽视对他人和社会、国家的爱,这样的爱情就会显得自私和庸俗;相反,如果对他人和社会具有爱心则会使爱情变得高尚和稳固。
6、网络生活中有哪些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要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加强信息辨识能力,增进信息应用能力,使网络成为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重要工具。
加强网络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
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明确网络是非观念,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网络道德。
大学生要文明上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沉迷网络,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首先,进行健康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重视个人信息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其次,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理安排上网时间,约束上网行为,避免因沉迷网络而耽误学业。
最后,强网络道德自律。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为维护网络道徳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大学生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抵制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行为,维护网络道德秩序;另一方面应当带头引导网络舆论,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纠正,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7、大学生应如何锤炼个人品德?
锤炼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徳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无论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
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个人品德要求,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徳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向往和追求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产物。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显著的差异,道德因此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
一方面,要认识到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既要对历史上各种道德形态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客观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又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作为崭新类型道德所具有的历史优越性和时代进步性;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道徳领域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学会理性地辨析并形成正确的判断。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激发正向的情感认同,总体而言就是要亲近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体验道德的愉悦,追求高尚的快乐。通过对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自律准则。具体而言就是要自觉涵育对家庭成员的亲亲之情,对他人、集体的关心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时代使命感,在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同步伐、与人民心连心的高尚情怀中,陶治道德情操。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在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关键环节。
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人们在践履道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通过道德意志和信念的坚守,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稳定性。
大学生需要明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深刻道理,磨炼道徳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在砥砺中前行,在拼搏中进取,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而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
(二)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道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个体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及要求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以促进人格的自我陶治、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德,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等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按照有效的品德修养方法去做,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向道德模范学习。
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人物。道德模范是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是可以学、能够学的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展示着道德的力量。大学生学习道德模范,就是要学习他们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怀,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创造人生价值;学习他们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在危难和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学习他们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崇高品格,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习他们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学习他们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常怀感恩之心、敬爱之情。优良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他们的业绩、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大学生应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帮助了他人、服务了社会,推动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把为社会和他人的服务看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职责,从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成为大学生关爱他人、传播青春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遍及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结合自身的能力、专业、特长,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最需要关爱的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并在志愿服务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互联网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载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活动,加强网络公益宣传,形成线上线下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三)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知荣辱。
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社会风尚同荣辱观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也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荣辱观。
大学生应知荣辱、辨善恶、明是非、鉴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
讲正气。
讲正气,就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要做到讲正气,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抵制歪风邪气,敢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坚决同践踏社会道德风尚的一切行为作斗争。
作奉献。
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奉献精神传递社会温暖,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促和谐。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对于大学生来说,促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大学生要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治相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
社会文明状况是社会风尚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要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不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徳境界。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文化和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文化和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2d32e7ab52fbdab5662e6be16eb30fb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阅读《学习型管理》一书读后感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阅读《学习型管理》一书读后感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8ecfaff84a00177a72b53653817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