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教育学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会员免费下载30积分
会员免费使用30积分
U217001655 浏览量:72022-11-10 18:28:28
已被使用1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思维导图

《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6e8343d503a868f700320ba27cd974a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前期意大利

弗吉利奥

通才教育:符合自由人的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所学内容适合学生爱好和年龄

教育内容

历史、伦理学和雄辩术最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重视体育、文学、自然知识、医学、法律

没有讨论神学

维多利诺

目的:自由教育,培养全人

内容:古典学科和古典语知识是中心,广泛涉猎知识,重视品德教育

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和体罚,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个性差别,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

对象:贵族子弟和贫家天才

校风建设: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融洽,快乐学习

共同观点

世俗性

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追求自由、民主的公民

内容:古典学科和古典语言

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形式主义

前期北欧

伊拉斯谟

目的:基督教和人文主义并重

内容:通过习得古典文化来培养儿童的虔敬,德性和智慧

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莫尔

制度:实行公共教育制度,男女平等教育权

目的:通才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内容:德、智(古典知识)、体、美、劳和宗教教育

创新思想:终身受教育

共同观点

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

关注君主和朝臣人物所接受的教育

古典学科和古典语言

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形式主义

后期法国

拉伯雷

新教育自由观:个人自由,突出个性价值

目的: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

内容:要求认识所有事物,古典知识是主体,引入自然学科知识,本族语教学

方法:反对繁琐论证,反对死记硬背,主张理解与多途径愉快的学习

蒙田

目的:培养“完全的绅士”,反对学究气,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知识、判断力、品质、体魄是绅士应该具备的

内容:实用的知识,本族语教学

方法:反对死记硬背——主张怀疑、理解、思考、实践;反对强迫压制——重视自由与自然发展;反对体罚——重视兴趣、天性与愉快学习

学习成效:用行动和实践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因材施教,掌握分寸

共同观点

世俗性更强

学科范围更广

更贴近现实生活

近现代精神更强

学习本族语

总特征

人本主义: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力量;以人性为核心,发展个性、自由,尊重儿童天性;享受现世生活,解放身心,反对禁欲主义

古典主义:主张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学习古典学科与古典语言

世俗性: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贵族性:教育对象多为贵族子弟,而非大众教育

宗教性:抨击天主教会弊端,但不反对宗教

新教教育

路德派

根本思想:宗教性和世俗性并重,国家掌握教育权,既利于国家,也利于教会

制度:普及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建立公立学校

内容:《圣经》与读写算、历史、音乐、体育等世俗性知识并重

方法:重视兴趣,注重直观教学方式,废除体罚

实践的人

梅兰克顿:各邦建立新学校体系,拟订教育法,编写教材,改革旧大学,为普及教育做贡献

斯图谟:创建新教中学,出现班级授课制

布根哈根:为所有儿童提供德育教学的初等教育

加尔文派

根本思想:教育本质是宗教性

制度:主张建立公立、普及、免费的教育

内容:学习基督教教义、世俗性的知识与技能、人文学科和法语教学

实践:亲自领导了免费、普及的初等教育的实践。创办了很多中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的日内瓦学院

英国国教

国家和教会联合办学

国教会严格认定教师资格,监督教师

目的:培养绅士

内容:以古典课程为主,国教规定教材内容

教学语言:加强英语教学,民族意识不断加强

共有观点

宗教性与世俗性

信仰主义和人文主义并存

神学思维方式和理性思维方式并存

推动新教国家的教育发展,但阻碍文艺复兴开创的教育世俗化趋势

群众性和普及性

天主教教育

内容: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

管理: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

师资:高水平师资,教师均受过宗教、世俗知识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训练

方法:采取寄宿制和全日制,班级授课制,多种教学法,主张态度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废除体罚

客观上(优点):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天主教教育,也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主观上(局限性):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也是根本目的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制度

英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初等

一直由英国国教和其他宗教团体掌管

非国教会的个人或团体创办了一些慈善学校、主日学校

慈善学校有贫民免费学校、贫儿学校,基督教式的教育,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及《圣经》等宗教教义

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利用星期日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对儿童以及某些几乎没有其他机会收到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一些宗教教育,学习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

特点

教育对象:贫民儿童

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简单,重宗教、阅读,轻计算

教师不是专门职业,由手工业者、教堂人员、伤残军人担任,社会地位较低

中等

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主

公学

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在公共场所进行,培养公职人员为主要目的的私立学校

以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与一般的文法学校相比,师资及设施条件更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文法学校和公学的特点

私立、寄宿

以升学为宗旨

古典教育,对自然科学不重视

修业年限通常为5年

高等

始于牛津大学的设立

象征:牛津、剑桥,以古典学科和神学为主

贵族性强,只有上层社会的青年才能进入这两所大学学习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教育领导体制

英国政府逐渐加强对教育的管理

地方分权制,后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1899年成立由国会直接领导的国家教育委员会

初等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教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再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学生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英国初等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推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1833年工厂学校《工厂法》

9-13岁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两个小时的义务教育

工厂主雇佣的童工必须持有厂医开具的年龄证明和教师出具的入学证明,否则要受到惩罚

评价: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1870年《初等教育法》

中等

公学改革

设立三类中学

专为贵族与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学习经典学科以升入大学

专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主要学习实用学科,培养专门人才

专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设立,培养普通职业的劳动者

现代中学的创办

课程:工商业科目

对象:中下层平民子弟

高等

新大学运动

标志:伦敦大学学院的创立

历程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不再实施宗教教育

1829年,国教派成立英王学院,在宗教教学问题上与伦敦大学学院存在分歧,重视实科教育

1836年,两院合并成立伦敦大学

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城市学院纷纷成立,如曼彻斯特学院、南安普顿学院、伯明翰学院,由此兴起了“新大学运动”

特点与影响

“新”:科学教育步入大学讲坛,高等教育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受此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

大学推广运动

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大学推广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加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强化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为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思想

洛克

人性论

白板说

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以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评价

主张经验主义认识论,又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可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

教育作用

对人的作用

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

家庭教育的作用

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场所并不在学校而在家庭

绅士教育的作用

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很快都上正轨了”

德智体教育思想

体育:《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主张”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基础。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重视榜样和示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练习、强调说理

智育: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不仅限于学习文化知识,也包括获得各种技能技艺

学习方法:主张直观教学、循序渐进、注意好奇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

斯宾塞

教育目的

要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课程体系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维持正常的社会政治活动

闲暇爱好和情感活动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得自然顺序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的人类教育相一致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实物教学

反对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无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主张学生心理规律、兴趣与实验等,表现出鲜明的历史进步性

整体评价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制定了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推进了中等学校实科教育的发展,由此在课程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斯宾塞的课程体系也有片面性,如过于强调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学科,其课程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power 权力)”

提出现实主义的科学观,对科学知识的价值做高度概括

突破了后期人文主义的空疏学风,把“崇尚自然”这一人文主义精神更具体化为崇尚自然科学

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

针对演绎法的不足,创立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

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体系

弥尔顿

建议全国各城市兴办学院,学院分初、高级,兼施中学和大学教育

课程计划

古典学科

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如农业、地理、自然哲学、生理学、天文学、建筑、航海、气象、采矿、动植物学、解剖学等

重视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赫胥黎

批判传统古典教育

批判初等学校没有使学生学到有关国家历史或政治体制的知识,更没有学到科学知识

批判中学的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用不上的拉丁文和希腊文

批判近代历史、地理、语言以及整个科学领域更受到忽视

批判大学只是古典语言的基础教育,而不去关心科学研究或致力于专业学习

论科学教育

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论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首先包括自然科学,既提供科学有价值的知识,又能提供科学方法的训练

论自由教育

批判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

主张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认为忽视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心智扭曲,只有受过两方面的教育才能算是受过自由教育,受过自由教育的人才能从事多方面的职业

20世纪的英国教育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

1918年《费舍教育法》

1926年《哈多报告》

1938年《斯宾斯报告》

《1944年教育法》

1963年“罗宾斯原则”

1972年《詹姆斯报告》

1981-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

《1988年教育改革法》

20世纪90年代:初等教育的“共同化水准”和“多样性结构”

高等教育的《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和《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法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初等

教会掌管,主要力量为“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特点

以宗教教育为主,注重基本的读写算

班级授课制

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

富人进行家庭教育、保姆养育,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而是作为“小大人”对待

中等

古典中学“耶稣基督圣乐会”主管,重视历史,特别是法国史

新建专门技术学校(实科学校前身)(路桥、军事、矿业、女子学校)

高等

古老的巴黎大学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教育领导体制

以帝国大学的名义,建立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管理事务的团体

帝国大学总监为最高教育管理长官。具体负责学校的开办、取缔,教职人员任免、提升与罢黜等事宜

帝国大学下设由30人组成的评议会,协助总监管理全国教育事务;全国共划分27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总长1人,并设由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

开办任何学校或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初等

《基佐法案》

《费里法案》

中等

19世纪初,国立中学、市立中学

中后期,增加实科教育,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增加现代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课程,但古典人文学科仍占主导地位

1864,开办实科性中学,以现代与和理科为主,为工商业培养专业人员。1891,改为现代中学

高等

创办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中叶以后,神学地位降低,法、医、理科的发展受到重视

学习德国大学的基础上,加强学术研究工作

教育思想

涂尔干

主张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爱尔维修

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智力平等

人的成长归因于环境和教育,主张教育万能

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强调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狄德罗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

拉夏洛泰

主张由国家办学

设想按年龄划分三级教育制度:5~10岁、10~16岁、16岁以上

法国大革命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康多塞方案》主张建立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协会

主张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雷佩尔提教育方案》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

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康多塞方案》主张取消宗教课

20世纪的法国教育

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中学课程的改革

《阿斯蒂埃法》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教育改革法》

《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

《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法》)

德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初等

各邦国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泛爱学校

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

巴西多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极富新意的办学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兴学,赢得了一批达官显贵的支持

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一律改穿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内容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

巴西多曾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100幅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中等

文科中学

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又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中上层职业者作为重要任务

实科中学

德国的实科教育因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而走在欧洲各国的前列

骑士学院

面向上层贵族子弟

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

是一种培养新贵族即资产阶级人才的特殊学校

高等

创办了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出现了“新大学运动”

哈勒大学:1694建立的哈勒大学,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

新大学的特征之一是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

提倡“教自由”“学自由”,为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促进科学进步提供了宽松的条件

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语

哥廷根大学:1737年建立

进一步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

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法,即使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

此后,其他大学也以这两所大学为榜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德国大学成为欧洲最高学府,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学前教育

发展较早,19世纪40年代以前出现过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

1840年,福禄培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在福禄培尔的倡导下,德国各地纷纷开始创办幼儿园

初等

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对初等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19世纪以前,在普鲁士《普通学校规程》的作用下,德国初等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内容主要为读写算与宗教教育

19世纪以后,德国初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进一步颁布《初等教育义务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得以扩展和丰富,在基本的读写算和宗教教育外,增加了数学、博物学、自然等学科。

初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国家实力也得以增强

中等

文科中学

整顿并统一了各种不同名称的古典中学,把以前五种古典学校统称为文科中学

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方有进入大学学习或充任国家官吏的资格

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如颁布考核中等学校教师的规程

推行新的文科中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推行严格的升留级制度

实科中学

19世纪得以迅速发展,主要职责在于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

⭐高等

大学的真正使命在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为国家长远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为柏林大学争取到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教师与学生享有研究与学习的自由,即“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到校任教,切实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望

重视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学术的研究能力,在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与医学院等大兴学术研究

在教学方法上,以“习明纳尔(seminar)”为主,学生以教授为中心,组建研究室,从事教授提出的种种问题的研究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柏林大学成为了高水平的研究型学府,被赋予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

师范

1697年弗兰克在哈勒设立的师资养成所,为德国最早的师资培养机构

19世纪初期,为适应普鲁士初等教育快速发展对大量合格师资的需要,1808年洪堡派遣17名教师到布格多夫和伊佛东学习考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

1809年,柏林师范学校创办

教育思想

康德

十分注意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为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

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他认为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要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认为人与动物之所以有区别,归根到底是因为有道德。既然要将人最终提升到具有后天教养的“道德人”,那么道德的培养就是十分重要的

在其《论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四个部分

费希特

国民教育的作用

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理性意识和独立人格。唯如此,国家才可真行,民族才能强盛

国民教育的目的

造就合格的国民。合格的国民必须是具有良好德行、个性完善发展、身心协调与平衡发展的人

国民教育的实施

主张政府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体

教育对象

主张全民教育

教育内容

主张全面教育

教育方法

反对机械背诵,要求实行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智力发展的新方法,以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目的

洪堡(见柏林大学改革)

第斯多惠

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天资

教育

自由自主(可理解为主观能动性)

论教育目的

培养激发“为真、善、美服务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和谐发展

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不可把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形式教育只有在实质教育中才能形成,实质教育只有在形式教育中才能产生

论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原则、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

论教师

提出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要求教师要自我教育、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影响

提倡的一些教学原则与方法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反映了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在教育史的演进历程中发挥着持久的影响

作为一位具有鲜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他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一起,与落后的旧式学校与当政者反动的文教政策进行了斗争,极大地推动了德国教育的发展

20世纪的德国教育

德意志帝国时期

魏玛共和时期

1959年《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1964年《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汉堡协定》)

1976年《高等学校总纲法》

统一以来的教育改革

美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

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北部

北部移民多为英国的清教徒,以宗教教育为主

美国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在此建立,标志着美国学校教育的开始

马萨诸塞州制定强迫教育法令,出现了公办的初等读写学校

波士顿设立了最早的拉丁文法学校(贵族学校),后来成为哈佛学院的预备学校

南部

庄园主的子弟接受家庭教育后,送往欧洲中学和大学深造

庄园主不关心公共教育

17世纪末才建立中等水平的威廉-玛丽学院

中部

移民来自欧洲各地,因此教派林立,民族众多,教育和其宗主国保持一致

堂区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

文实中学

18世纪初,北部和中部殖民地城市私人教学兴盛

出现富兰克林创办的文实中学,是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该学校对青年施以升大学的预备教育,又交给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并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也招收女学生

学区制的萌芽

1725年开始,马萨诸塞殖民地开始在镇周围的乡村设若干教学点, 各教学点附近的儿童定时集中,由市镇学校的教师去各教学点巡回上课

后来又在各教学点所在区域采取了独立办学的做法,这便是“学区制”的萌芽。巡回学校成为学区学校的前身

评价:有利于当地人民直接参与教育的管理,解决了儿童就近上学的问题;但学区制也强化了教育的地方主义,引起各地教育水平差距拉大,妨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独立战争后至20世纪初叶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独立战争后美国教育中教会学校大大增加

中等教育中文法中学是主要机构,文实中学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快,出现了州立大学

公立学校运动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学校。

实行强迫入学

免费教育

公立和免费原则的实行,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公立学校运动扩展到中学,各州在各地普遍设立中学,发展迅速、数量大增,坚持免费和公立原则,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

办学形式丰富多样,以私立为主,公、私并重。

高等学校数量大增,但规模普遍偏小

新兴农工学院的兴起,开启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先河

研究型大学的创办,提高了美国大学的研究实力

美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开始面向女子开放,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创办了一批女子学院。到19世纪末,各大学纷纷向女性开放,实行男女同校的教育

《赠地法案》

教育思想

贺拉斯·曼

教育目的和作用

用建立免费学校的办法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继续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保证

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即教育可以减少罪恶,可以减少社会遭受不良行为损害的概率

教育还是帮助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教育内容

体育:向学生进行人体生理学、健身知识和卫生知识的教育

智育:向学生传授语文、生理学、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

政治教育:向学生讲授所在州的宪法和美国宪法的教育

道德教育 :社会存在的基本需要,应该竭尽全力地教育儿童尊重真理、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并养成仁慈、勤勉、节俭、节制的美德

宗教教育:反对教派控制学校和狭隘的教派教育,但他并不主张从学校中完全排除宗教教育

师范教育

马萨诸塞州自1839年起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且要求师范院校除开设公立学校开设的全部科目外,还要学习各科教学法、心理学、哲学、人体生理学、卫生学等科目

20世纪的美国教育

1906年“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

1913年“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初级学院运动

20世纪30年代“八年研究”

1958年《国防教育法》

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

《国家处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俄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

彼得一世改革

改善初等教育,下令开办俄语学校、计算学校

创办实科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

创办科学院,分为数学研究、自然研究、文科研究三大部分,并附设大学和预备中学

彼得一世去世后,许多实科学校、计算学校停办,科学院和大学的经费不足,未能持续下去

莫斯科大学

《国民学校章程》

1782年,俄国政府成立了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制定该章程

学校: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领导,聘请校长进行管理

经费:由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

学制:在县设立两年制的免费初级国民学校,在省城设立五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

课程:读、写、算及文法课程。中心国民学校的后三年设有机械、建筑、物理、自然、地理、历史等学科。两种学校必须学习的课程有宗教、人与公民的义务

19世纪的俄国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改革

1860年,颁布《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在俄国历史上首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1863年,颁布实施《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俄国大学自治权

1863年,颁布《初等国民教育章程》

规定所有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儿童,赋予政府、地方自治机构、社会团体、私人开办学校的权利;

实施男女同校教育,接受女子担任教学工作;

设立省学校委员会及县学校委员会,管理初等学校;

确定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为神学、读、写、算;

教会学校自成体系,教会人士拥有任教资格。

1864年,颁布《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中学分为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学制为7年

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生可进入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学习,实科中学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鼓励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反对体罚

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

课程教学观

课程设置:开设实科课程,如民族语言、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现代外语等

教学过程: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论道德教育

地位:是培养个人具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格的最佳途径

德育方法:教学是基本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说服、强制、表扬、鼓励、警告、惩罚等方法。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

论教育学及师范教育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学是指教育学者所必需的或有用的知识的汇集

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教育学最终目的在于从一切方面教育人

教育学的基础是乌申斯基称为“人类科学”的所有知识

为发展教育学培养一批教育学者,最好的途径就是创办教育系

1861年撰写《师范学堂草案》

提出师范学校应设在小市镇或乡村,师范生一律住校

除具备优秀的品质外,师范生还要掌握俄语、文学、数学、地理、历史、自然、医学、农业、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分科教学法等专门的学科知识

20世纪的苏联教育

建国初期

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30年代

“综合学校大纲”

“劳动教学法”

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与发展

1958年教育改革

1966年教育改革

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1984年的教育改革

俄罗斯联邦的教育

苏联教育思想

列宁

克鲁普斯卡娅

巴班斯基

马卡连柯

凯洛夫

赞可夫

苏霍姆林斯基

日本近现代教育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19世纪60-90年代)

教育领导体制:设立大学院和大学区制;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

翻译西方书籍: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教育机关颁布《教育敕(chi)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

发展留学教育: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对比

近代教育概况

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的大学区制

1871年,在中央设立文部省,负责全国的事业

1872年,制定并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确立教育管理体制

1879年,颁布《教育令》,1880年重新修订《教育令》

初等教育

1886年颁布的《小学令》规定初等小学分为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寻常小学阶段为义务教育

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教育

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督令家长送儿童入学,对于不遵照《学制令》要求的家长予以惩罚

中等教育

1886年颁布的《中学校令》规定中等教育承担实业教育和升学教育两大任务,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部分

高等教育

188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称为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及分科大学组成。大学院侧重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而分科大学则主要传授专门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帝国大学的影响下,一些私立大学也逐渐组建起来,如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等

师范教育

1886年颁发的《师范教育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类

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招收小学毕业生,主要为公立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

高等师范学校由 国家设立,招收寻常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主要为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教育思想

福泽谕吉

教育作用

只有教育才可消除贵贱、上下之别,才可以培养富有学识的国民,才可缔造一个文明、独立、富强的国家。

主张大力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的主张

教育内容

智育

学问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学问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无形的学问包括心理学、神学、理学等。

二者都有益处,但学习时应有所侧重,分清主次。

强调修习学问,唯尚实学

德育

培养日本国民的爱国之心是德育的首要任务

体育

健康的体魄是智慧和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的基础

20世纪的日本教育

1890年《教育敕语》

1918年《大学令》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战后《教育基本法》

《学校教育法》

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教改(第一次明治、第二次战后初期)

20世纪80年代:“临时教育审议会”“教育改革推进本部”

20世纪90年代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

福禄培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

西欧近代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化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数字教育平台开发项目策划》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数字教育平台开发项目策划》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数字教育平台开发项目策划》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6437326e3e07ecf1e5e178ba84d0100

教育工作者AI场景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教育工作者AI场景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教育工作者AI场景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4b25376634866cb52221299e8391396